商評委專家全面解讀《商標評審案件口頭審理辦法》

國家工商總局發布公告,以規范性文件的形式發布了《商標評審案件口頭審理辦法》,并自發布之日起實施。這是商標評審制度建設方面取得的一項重大進展,將會對保障評審案件當事人合法權益、規范商標評審案件審理程序、推進商標評審便利化改革產生積極作用。
一、從聽證調查會、公開評審到口頭審理
在制度層面上追根溯源,口頭審理可以追溯至上世紀九十年代的聽證制度。1995年原國家工商局公布的商標評審規則第二十六條規定,商標評審事宜案情復雜、事實不清的,商標評審委員會可以進行調查,必要時可以召集雙方當事人舉行聽證調查會。2002年商標法實施條例吸收1995年評審規則的規定,規定了評審案件審理中的公開評審,當年修訂的評審規則以長達27條的篇幅專章(第四章)對公開評審進行了細化。但是,同一時期我國的商標評審案件數量在不斷增長,案件審理壓力在逐年增大,公開評審一直難以落到實處。基于這種狀況,2005年評審規則修訂時取消了公開評審專章,以4條規定公開評審,并規定公開評審的具體程序由商標評審委員會另行規定。2014年商標法實施條例基本沿襲了2002年實施條例的相關規定,但是在稱謂上作了調整,主要考慮“公開”一般是相對于“秘密”而言,易造成誤解,而與書面審理方式相對應的應該是口頭審理方式,同時考慮專利法實施細則亦采用了口頭審理這一說法,故將公開評審修改為口頭審理。同年修改的評審規則僅在審理方式一條中規定了口頭審理,同時規定口頭審理的具體辦法由商標評審委員會另行制定。
商標法第三次修改前后,考慮到實踐中當事人、代理人對公開評審有比較強烈的吁求,商評委開始公開評審辦法制訂的相應準備工作,并于2013年8月形成了初步的草稿。同期,也在商標年會等場合進行了公開評審的演示工作,為公開評審積累經驗。2016年,隨著商標注冊便利化改革的全面展開,雖然案件審理壓力仍在持續增大,但商評委在推進口頭審理上取得實質性進展上形成共識,并于2016年10月重啟了口頭審理辦法的制訂工作。
雖然從2016年10月到2017年5月正式發布,時間并不太長,但由于前期準備工作較為扎實,也積累了一定的實踐經驗,故制訂工作進展較為順利。制訂過程中充分發揚民主,認真聽取、吸收社會各界的意見,并按照規定程序由總局法制部門進行了合法性審查,以保證辦法科學、有效、合法。
二、在保證效率基礎上追尋實現公平的更有效方式
商標評審是一種具有一定司法特點的行政程序,效率和公平是評審案件審理需要兼顧的價值目標。經過多年的發展和完善,商標評審形成了合議、回避、書面審理等制度和程序規則,既及時審結了案件,又充分保障了評審案件當事人知情、辯論、質證等程序權利。其中書面審理方式由當事人通過書面材料提出申請、答辯、質證,審理人員在對書面意見、證據進行審理的基礎上,作出書面的決定、裁定。自2001年引入司法審查以來,商評委保持了較低的被訴率和較高的勝訴率,充分說明現行的審理機制有效發揮了作用。
口頭審理是在商評委的主持下,由案件當事人對相關證據當場進行質證,以確定證據效力,便于查明案件事實,尤其是查明案情比較復雜的案件事實,保障評審案件的公正審理。口頭審理由案件當事人在審理人員在場的情況下進行面對面的陳述、質疑、辯駁,更有利于查明事實、明確爭點、消除當事人疑慮,相對于書面審理方式,這種審理方式直觀、透明,更易于獲得當事人的認同。
但是,案件數量快速增長和人力資源相對不足的矛盾是困擾評審工作的一項長期矛盾,實行口頭審理除了進行必要的書面程序外,需要額外投入更多的時間、人力進行相應的口頭審理工作,從效率角度考慮,實行口頭審理顯然不是最優選擇。另外,大多數評審案件的審理,通過書面方式已經足以保證查明事實,也沒有進行口頭審理的必要性。在目前的現實情況下,書面審理方式已經滿足了法律法規對評審程序的基本要求,以口頭審理作為補充的審理方式,適用于少數案情復雜、事實爭議大、證據查證困難的案件,以更有效實現公正。因此,無論是當事人提出請求,還是商評委依職權決定進行口頭審理,是否進行口頭審理是由審理人員根據案件事實查明的需要決定的。
三、口頭審理的定位:一種有利于查明事實的補充程序
在辦法制訂過程中,關于口頭審理的定位,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是將口頭審理作為與書面審理相并列的案件審理方式,因此在程序設計上有辯論環節,由當事人就法律適用問題進行辯論;另一種觀點認為口頭審理應僅限于查明案件事實,就相關證據問題給當事人提供說明與辯駁的機會。商評委最終采取了第二種觀點,規定口頭審理適用的條件為“對案件有關證據存在疑問,認為應當進行當場質證的”。 因此,與其說口頭審理是一種與書面審理相并列的案件審理方式,毋寧說這是一種查明案件事實的輔助審理機制。
將口頭審理定位于一種特殊的事實查明機制,更為符合評審制度的整體設計。首先,從制度沿革來說,1995年評審規則關于聽證的規定,適用于“案情復雜、事實不清”的評審事宜,此后公開評審(雖然并未落到實處)的程序設計也體現了這一特色,口頭審理規定的這種定位可以說是與上述規定一脈相承。其次,就事實認定和法律適用對評審案件審理的影響來說,前者顯然是基礎性的,也更為關鍵,而相比較而言,法律適用問題更多地取決于法律規定、審理標準和審理人員的判斷。再次,從評審程序的整體流程來說,口頭審理也難以說是獨立于書面審理的審理方式。采用口頭審理的案件,其申請、答辯、裁決等程序和環節與其他進行書面審理的案件并無二致,而僅是在質證環節額外增加了當面進行的部分,僅就這一部分而言,難以稱得上一種獨立的審理方式。第四,雖然制度設計上側重于事實查明,口頭審理辦法也并不排除當事人就相關法律適用問題陳述意見。口頭審理調查進行時,合議組成員在對爭議的主要問題進行明確時,申請人陳述評審請求、被申請人答辯以及當事人最后意見陳述時,都可能會涉及相關法律適用問題。當然,整體程序設計還是圍繞事實和證據問題展開,這是口頭審理的重點所在。
辦法并未限定口頭審理適用的案件類型。雖然對證據存在疑問的情況,大多數存在于雙方當事人的案件(包括不予注冊復審案件),但部分駁回復審案件,例如涉及使用獲得顯著性、地理標志集體商標、證明商標等案件,其證據對于支持當事人主張至關重要,也存在口頭審理的可能性。
四、口頭審理的具體規定體現了與現行評審制度的銜接和契合
作為部分評審案件審理的一個特定環節,口頭審理是案件審理過程的一部分,所以仍應遵循法律法規關于評審案件理的基本規定。
1、審限制度。采取口頭審理的案件,仍應遵守關于審限的基本規定。由于是在一般審理程序之外額外增加的一項活動,所以關于口頭審理的請求時限、口頭審理回執提交日期等的規定,充分考慮了審限的要求,以確保不因口頭審理造成案件審理過分拖延而超越審限。
2、證據規則。評審規則就證據規則作了比較完備的規定,口頭審理的規定充分體現了證據規則的要求。例如,為了落實證據規則所規定的未經質證的證據不予采信的要求,辦法要求當事人應將其在評審程序中提交的全部證據在口頭審理時出示,由對方當事人質證,以保障程序公正和審理效率。又如,證人證言的真實性在書面審理中難以保證和判斷,而在口頭審理由證人作證則是一種比較直觀和方便的查證方式,辦法對此作了具體規定。
3、關于不參加口頭審理的法律后果。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實施條例第六十條第三款規定,申請人不答復也不參加口頭審理的,其評審申請視為撤回,商標評審委員會應當書面通知申請人;被申請人不答復也不參加口頭審理的,商標評審委員會可以缺席評審。這一規定顯然借鑒了訴訟程序中實行的按撤訴處理和缺席審理,但在以書面審理為原則的評審程序中難以執行。故在辦法制訂時,考慮到參加口頭審理并不是當事人的法定義務,并未采取條例的處理方式,而是視當事人參加的情形,分別規定了缺席審理和終止審理,在口頭審理終止時,案件的書面審理程序仍應繼續進行。
口頭審理辦法的公布,為口頭審理的實行提供了制度前提,但要使口頭審理順利進行并切實發揮好作用,還有許多基礎性工作需要做。這一制度的完善,也需要不斷實踐并總結積累經驗。
國家工商總局商標評審委員會分別對高麗紅蔘商標駁回復審案,BOLIMO、搏力謀商標無效宣告案進行口頭審理。這是《商標評審案件口頭審理辦法》(下稱《辦法》)發布實施后,商評委首次進行口頭審理的兩起案件。
在第18764921號高麗紅蔘商標駁回復審案口頭審理現場,申請人圍繞焦點問題陳述了復審理由。在第11444427號BOLIMO商標、第11444613號搏力謀商標無效宣告案口頭審理現場,當事雙方圍繞證據的真實性、關聯性、合法性,對證據證明力有無及大小進行質證。案件審理過程井然有序,相關申請人的意見得以充分表達,體現出口頭審理的優勢。
據了解,《辦法》發布后,商評委認真做好相關配套措施的制定及實施工作,在場地布置、人員配備、工作制度制定、公告及通知程序等方面進行了充分準備,研究制定了《口頭審理通知》《口頭審理須知》《口頭審理程序》《口頭審理紀律》等文書,確保口頭審理工作依法有序開展。
商評委有關負責人表示,上述兩起案件的審理開啟了商標評審案件口頭審理的良好實踐。商評委將繼續以書面審理為主,輔之以必要的口頭審理。這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回應社會關切,就一些爭議較大、法律關系復雜的案件主動接受社會監督,保障當事人合法權益;另一方面可以更加準確地查明案件事實,進一步提高行政決定的正確性。
隨著經濟的發展,知識產權在企業發展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商標作為知識產權 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企業的發展可以起到不可忽略的作用。未來企業的競爭是企業知名度和知識產權的競爭,進行企業知識產權工作的維護,不僅可以在企業發展初期的宣傳和推廣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促進作用,隨著企業的發展,知名度的不斷提高,相關知識產權也將成為企業重要的無形資產。所以企業在進行業務發展的同時,也不能忽視知識產權的使用和保護工作。了解更多的商標知識和知識產權知識,請關注小盾知識產權網—優質的知識產權保護平臺!
文章來源:國家工商總局商標評審委員會